概述
高效的经济管理系统只能建立在以下三个部分正确组合的基础上:
- 组织
- 经济机制
- 信息处理
60年代进行的评估表明,高效地管理苏联经济需要不少于每秒3亿次算术计算的算力(0.3GOPS)。但如果认为仅仅依靠高算力的计算机就能解决所有经济管理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高效的经济管理系统只能建立在人机系统对话的基础上。在经济管理系统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人来制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评价解决方案并赋予这些方案法律效力。
解决经济管理问题需要数千名专家的对话,其中的大部分需要处理系统低层次的连接问题,这需要中心化的和去中心化原则的合理组合。也就是说,国家计算网络中心需要在苏联全境被建立。
全国经济管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动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应地数学模型。更重要的是在系统中人的关系的组织和人机交互控制模型。
科学革命快速提高了经济管理的复杂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产品多样性的提高
- 产品生产复杂性和产品生产技术的明显增长
- 急剧加速的产品换代
- 对技术进步的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
优化经济管理的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难。
确定计划经济的复杂性需要先考虑一类不依赖于管理组织结构的任务——客观物质流(可以被称为客观需求。这类任务包括何时、何地需要生产什么数量,何时、何地从哪里获取哪些种类和什么数量的计划生产所需的物质技术保障。这类任务的复杂度取决于逼近最优化结果的准确度:如果确定一个合理的近似,我们就能分析任务的复杂度。如果能制定一些指标,我们能更快计算出结果。
如果不考虑企业之间的联系,那么管理任务的复杂度和产品总量之间是线性关系。由于在经济增长条件下更快提高了企业之间的联系,管理复杂度增长会比产品数量的增长更快。与此同时,劳动力的增长也比产品总量的增长速度慢。因此很明显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增长速度一直比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增长速度快。有研究表明管理任务的复杂度增长速度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增长速度的平方关系,因此在技术革命的时代管理任务的复杂度总会超过处理信息的人的能力。这个时刻被称为“第二信息瓶颈”。(第一信息瓶颈指的是管理经济的复杂度超过一个人的处理能力。克服第一信息障碍引入了商品市场来扩展参与经济活动的管理人员(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向生产者传递信息)。但是最理想的经济和组织机制也没有办法越过第二信息瓶颈。只有在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才能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